
S基金救市?股权投资寒冬下的自救迷局


陆家嘴金融沙龙:S基金能否拯救水深火热的股权投资?
私募股权的寒冬:谁在裸泳?
财联社的报道,引出了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现实:曾经风光无限的私募股权行业,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寒冬。盛世投资的杨志军,试图用“S基金”的概念来破局,但这种“新思路”真的能力挽狂澜吗?或者,这仅仅是资本寒冬下,一场精心包装的自救?
中基协的数据,如同皇帝的新衣,遮掩着行业的窘迫。2021年达到顶峰后,2022、2023连续下滑,这难道仅仅是“周期性调整”?那些曾经高歌猛进的基金,如今有多少在苦苦挣扎?当潮水退去,谁在裸泳?恐怕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知道。
堰塞湖的真相:流动性危机与LP的无奈
2014-2018年是设立高峰,但现在却是退出地狱。经济下行,项目暴雷,股权回购、法律诉讼,每一个词都让人感到窒息。95%以上的基金被迫延期,DPI(Distributions to Paid-In Capital)回正的周期被拉长到十年以上!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LP(Limited Partner,有限合伙人)的钱被死死套牢,流动性危机一触即发。更可悲的是,民营LP首当其冲,他们才是这场寒冬中最脆弱的群体。
杨志军将此归咎于“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存量博弈”,并强调国资LP占比超过80%。这难道不是在暗示,民营资本正在被边缘化?曾经被寄予厚望的“市场化”改革,如今看来,更像是一场空谈。
盛世投资的“新思路”:真的是解药吗?
面对行业困局,杨志军提出了四大趋势:产业化、区域化、两极化、ESG投资。这些趋势看似高瞻远瞩,但仔细推敲,却充满了空洞的说辞。“产业化”?难道之前的股权投资不是为了支持产业发展?“区域化”?这难道不是地方保护主义的另一种说法?“两极化”?这难道不是在承认,只有少数头部机构才能生存?至于“ESG投资”,更像是一种政治正确的口号,能真正落地的又有多少?
S基金:是灵丹妙药还是安慰剂?
在杨志军口中,S基金是破解退出难题的“重要策略”。但S基金真的有那么神奇吗?S基金,说白了,就是私募股权基金的二级市场。当一级市场无法退出时,就只能通过二级市场寻求接盘侠。但问题是,如果项目本身质量不高,谁又愿意接盘呢?S基金的出现,或许能缓解一时之痛,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它更像是一种安慰剂,缓解焦虑,但无法根治疾病。
四大核心能力:一场精英游戏?
杨志军提出了S基金交易管理人需要具备的四大核心能力:丰富的母基金经验、复杂交易的能力、连续性交易经验、市场化激励机制。这些能力看似重要,但实际上却将S基金的游戏变成了一场精英游戏。只有那些拥有深厚背景、丰富经验、以及强大资源的人,才能玩得转。对于大多数中小机构来说,S基金只能是望尘莫及的梦想。
押宝“新质生产力”:又一场豪赌?
杨志军最后表示,医疗健康、先进制造、科技及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,也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,值得重点关注。这番话,听起来无比熟悉。过去几年,有多少机构将宝押在这些“风口”上,最终血本无归?“新质生产力”的概念,固然美好,但它仍然充满了不确定性。将S基金的未来,押在这些新兴产业上,难道不是一场新的豪赌?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