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作者:author

华远IPO:光鲜下的三重拷问,政府输血、卖厂募资,创新力几何?

华远IPO:光鲜下的三重拷问,政府输血、卖厂募资,创新力几何?摘要: IPO光环下的阴影:浙江华远上市之路的隐忧引言:聚光灯下的三重拷问在资本市场的万众瞩目下,浙江华远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步入其上市的关键时刻。然而,在这看似光鲜亮丽的外表下,...
华远IPO:光鲜下的三重拷问,政府输血、卖厂募资,创新力几何?

IPO光环下的阴影:浙江华远上市之路的隐忧

引言:聚光灯下的三重拷问

在资本市场的万众瞩目下,浙江华远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步入其上市的关键时刻。然而,在这看似光鲜亮丽的外表下,实则暗流涌动,疑云密布。三重质疑——业绩增长的可持续性、募资的合理性、以及创新能力的真实性——如同三座大山,沉重地压在每一个潜在投资者的心头,也拷问着这家企业的真实价值。 3月6日,浙江华远发布了创业板上市招股意向书,正式启动发行流程。回溯到2022年4月15日,该公司首次提交创业板IPO申请,至今已过去了漫长的34个月零19天。这家成立于2002年的企业,专注于汽车系统连接件的研发、生产与销售,其产品线涵盖了汽车用紧固件及锁具,主要客户为汽车零部件一级供应商,最终产品则流入各大整车厂商。简单来说,华远的产品是汽车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。 然而,问题也随之而来。在燃油车市场日益萎缩的大背景下,华远的增长动力来自哪里?其募资行为是否合理?又是否真的具备持续创新能力,以应对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?这些疑问,每一个都足以动摇投资者对华远的信心。华远的上市之路,注定不会平坦。

业绩增长的虚假繁荣:政府补助与燃油车市场的颓势

利润增长的“兴奋剂”:依赖政府补助的风险

浙江华远在2024年交出了一份看似亮眼的成绩单:营业收入达到6.82亿元,同比增长23.20%;扣非净利润为1.08亿元,同比增长33.57%。近三年的营收复合增长率达到17.80%,但扣非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却只有23.74%,低于此前三年的26.17%。这种增速放缓的趋势,已经敲响了未来盈利能力的警钟。 更令人不安的是,华远的净利润增幅远高于扣非净利润增幅,这赤裸裸地暴露出其对政府补助的高度依赖。换句话说,如果剔除政府的“输血”,华远的盈利能力将大打折扣。这种依靠外部“兴奋剂”维持的增长,显然是不可持续的,也为未来的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。

燃油车市场的黄昏:华远的增长空间在哪里?

华远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汽车座椅领域的紧固件及锁具,该领域的产品收入占比常年超过七成,2024年上半年更是高达76.89%。更关键的是,其主要客户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5%,这意味着华远在新客户开拓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。在燃油车市场日渐萎缩的今天,过度依赖传统市场无疑是一场危险的赌博。 乘联会的数据显示,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已达到47.6%,下半年更是连续5个月超过50%,预计2025年有望达到57%。与此同时,传统燃油车销量持续下滑,2024年销量为1155.8万辆,同比下降17.4%。面对如此清晰的市场趋势,华远如果不能尽快调整战略,摆脱对燃油车市场的依赖,未来的增长空间将极其有限。

新能源转型的迟缓:错失机遇还是战略选择?

虽然华远宣称已经进入宁德时代的供应链,并且新能源汽车产品收入占比也达到了三成左右(2024年1-6月,新能源汽车产品销售收入为9,388.11万元,占主营业务收入的33.36%),但这个比例显然还不够高。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发展的今天,华远的新能源转型步伐显得过于迟缓。 更令人担忧的是,华远在紧固件和座椅锁这两个核心产品上的市场占有率仍然较低,分别为0.71%和7.45%。这意味着,即使在传统市场,华远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。那么,在新能源汽车领域,华远又将如何突出重围,赢得市场份额呢?这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。

募资的真实意图:卖厂分红背后的资本运作迷局

左手卖厂,右手募资:华远的财务逻辑何在?

浙江华远此次IPO计划发行不超过9,037.50万股,并计划募资3亿元用于“年产28500吨汽车特异型高强度紧固件项目”,其中1.19亿元将用于厂房建设。然而,在IPO申报前,公司的一系列操作却令人感到匪夷所思,其背后的财务逻辑更是让人难以捉摸。2021年6月24日,华远将子公司温州华远的全部股权转让,价格为2.01亿元。而温州华远的主要资产,正是土地使用权及厂房。仅仅一个月后,公司便向控股股东温州晨曦分红1.38亿元,而实控人合计持有温州晨曦94%的权益。 这种先卖厂房,再募资建厂的行为,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,都显得极不寻常。难道华远真的如此迫切地需要资金,以至于要先变卖资产,再向市场伸手要钱吗?

不差钱的悖论:募资的必要性与合理性

从财务数据来看,浙江华远似乎并不缺钱。其资产负债率仅为30%出头,2023年和2024年6月末的货币资金分别为3.2亿元和3.22亿元。更为关键的是,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持续三年半为正,且呈现上升趋势,2023年最高达到9895.09万元,2024年6月末也有4862.08万元。此外,短期借款和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也处于较低水平。不仅如此,数据显示,2024年上半年以及2021年至2023年,浙江华远的利息保障倍数分别高达19.89倍、21.35倍、21.00倍和52.49倍。 在手握大量现金,且盈利能力持续提升的情况下,华远的募资行为就显得更加令人困惑。如果真的不缺钱,那么这次IPO募资的真实意图又是什么呢?是为了扩大生产规模,还是另有其他目的?

圈钱的质疑:投资者信心的挑战

卖厂变现、大额分红,紧接着又进行IPO募资建厂,这一系列操作很难不让人联想到“圈钱”二字。虽然华远在招股书中给出了各种解释,试图证明其募资的合理性,但这些解释在精明的投资者眼中,可能显得苍白无力。毕竟,资本市场最看重的,是企业的诚信和透明度。如果投资者对华远的募资动机产生怀疑,那么其上市之路无疑将面临更大的挑战。

创新能力的短板:低学历研发团队与研发投入的困境

汽车零部件行业的生存法则:技术创新是唯一的出路?

在竞争白热化的汽车零部件行业,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。没有核心技术,就只能在产业链的低端苦苦挣扎,最终被市场淘汰。浙江华远深知这一点,并宣称通过技术创新开发了公差补偿器,解决了行业难题。但事实果真如此吗?从研发投入和人员学历构成来看,华远的持续创新能力令人担忧。

研发投入的下滑:创新引擎的动力不足

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,华远的研发费用分别为2304.07万元、2483.12万元、2496.62万元和1,341.70万元,占营收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。尤其是在2023年,研发费用同比仅增长0.54%,近三年的复合增长率也只有4.09%。 研发投入占比与技术先进性往往呈正相关。研发投入的持续下滑,无疑会削弱华远的创新能力,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。一个缺乏创新动力的企业,又如何能在快速变化的汽车行业中立足呢?

学历结构的硬伤:如何支撑高科技企业的未来?

截至2024年6月底,华远共有110名研发人员,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仅有1人,占比0.91%;本科学历33人,占比30%;大专及以下学历占比高达69.09%。这样的学历构成,在高科技企业中实属罕见。 在一个需要不断创新和突破的行业里,一个以大专及以下学历为主的研发团队,如何保障研发创新、技术应用和新产品开发能力?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问号。华远的研发团队,能否支撑起其“高科技企业”的定位?

创业板的创新底线:华远是否名副其实?

创业板一直以“创新”作为核心标准。华远以这样的研发投入和人员学历结构,是否真的符合创业板的定位,值得深思。如果华远不能证明其真正的创新能力,那么其上市之路,恐怕会充满荆棘。

前路漫漫:华远的挑战与机遇

浙江华远即将踏入资本市场,但摆在其面前的,并非一片坦途,而是充满挑战的荆棘之路。业绩增长的可持续性、募资的合理性、创新能力的真实性,这三大问题如同三把利剑,悬在华远的头顶,随时可能落下。

然而,挑战与机遇总是并存的。如果华远能够正视这些问题,积极采取措施,解决自身的短板,那么它仍然有机会在资本市场站稳脚跟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例如,加大研发投入,引进高学历人才,提升创新能力;积极拓展新能源汽车市场,摆脱对传统燃油车市场的依赖;提高信息透明度,增强投资者信心。只有这样,华远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,赢得未来。

资本市场给予包容,但绝不容忍虚假和欺骗。市场期待华远能够直面质疑,用实际行动证明自身实力,以持续的业绩增长回馈投资者。未来浙江华远将如何发展,我们拭目以待。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

阅读
分享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验证码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32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