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险资解禁创投:50%投资红利,是馅饼还是陷阱?

险资松绑:是甘霖还是画饼?
4月8日,金融监管总局一纸《通知》,调整了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的监管比例,矛头直指创投基金,意在引导更多“保险活水”浇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。表面上看,这无疑是给嗷嗷待哺的创投圈送来了一场及时雨,但仔细咂摸,总觉得这雨点有点小,落下来能不能解渴,还真不好说。
比例上调:能解多少渴?
《通知》最引人注目的,莫过于上调了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上限,部分险企最高可将50%的资产配置于权益类资产。这数字看起来很诱人,但别忘了,险资可是出了名的“稳健派”,风险厌恶型极高。让他们一下子把一半身家都押到波动性极强的权益市场,恐怕没那么容易。
想想也是,保险公司毕竟是靠老百姓的保费吃饭,稳健经营才是第一要务。要是像某些激进的P2P平台一样,为了追求高收益而铤而走险,最终血本无归,那可就砸了招牌,丢了饭碗。所以,即使政策允许,险企在实际操作中恐怕也会更加谨慎,不太可能直接拉满杠杆。
此外,别忘了,这个50%的上限,是针对偿付能力充足率最高的险企。那些偿付能力稍逊一筹的,能分到的蛋糕就更小了。所以,这场“及时雨”,真正能落到实处的,恐怕还是少数头部险企。
创投基金:险资眼中的香饽饽?
《通知》还提到,要提高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的集中度比例,鼓励险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股权投资。这听起来很美好,但创投基金这碗饭,真不是那么好吃的。
一方面,创投基金的投资周期长,退出机制复杂,回款速度慢。这对于追求短期收益的险资来说,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。而且,创投项目的风险极高,九死一生是常态。一旦踩雷,可能就是血本无归。
另一方面,险资在选择创投基金时,往往更加注重安全性和确定性。他们更倾向于投资那些已经进入成熟期、有稳定现金流的项目,而不是那些充满想象力但风险极高的早期项目。这就导致,真正需要资金支持的初创企业,很难获得险资的青睐。
说白了,险资想投的,是那种“旱涝保收”的项目,而创投圈最缺的,恰恰是这种项目。这种供需错配,导致险资和创投基金之间的合作,始终难以达到理想状态。
政策的温度与现实的冰冷
不得不承认,金融监管总局的这份《通知》,体现了高层对创投行业的重视和支持。但政策的温度,能否融化现实的冰冷,还真不好说。
在我看来,险资要想真正成为创投行业的“活水”,光靠政策松绑是不够的。更重要的是,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分担机制,让险资敢于出手,敢于承担风险。同时,还要加强对创投基金的监管,防止出现道德风险和利益输送。
当然,最根本的,还是要提高创投行业的整体质量,让更多优质项目涌现出来,才能真正吸引险资的目光。否则,即使政策再优惠,险资也只会望而却步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